国家旅游局发布《2017全域旅游发展报告》(二)
发布时间:2018-01-02浏览量:3149

四、精彩纷呈

(一)创建亮点不断

1.大力推动旅游体制改革

2016年,海南省级层面成立了省推动旅游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县层面,18个市县相继成立了全域旅游领导机构,12个市县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

贵州省建立了全省旅游发展和改革领导小组,各地政府也建立领导小组,同时,贵州省旅游局更名为旅游发展委员会,9个市(州)中至少有7个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

2.促进部门联动,共建全域旅游

山东省财政厅设立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设立了滨海旅游基金、旅游发展引导基金,促进了社会投资。

苏州市政府专门制定了参与旅游市场秩序综合监管工作地区、部门和企业的“责任清单”,将其纳入苏州市级机关绩效考核体系。

3.涉旅项目土地供应与会商机制

苏州市建立旅游产业土地供给的综合协调机制,建立涉旅城市规划的工作联席制度,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涉旅项目的会商制度达成共识。

4.“1+3”体制向乡镇和景区延伸

黄山风景区、贵州青岩古镇、湖南醴陵等设乡镇旅游分管领导和旅游干事,把旅游警察、旅游工商和旅游巡回法庭办到了景区和乡镇。

5.游客旅游目的地评价机制

苏州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手段,参与旅游文明诚信体系建设。旅游电商平台型企业通过“差评倒逼”机制,实施“出境最优”、“周边自由行最差”双向评价机制,把同程、携程、百度等对项目和产品的在线好评、差评排名循环播放,实施差评“100%处理回复、100%回溯问责”制度,构建旅游产品和服务优胜劣汰的机制,建立品质经营“生态圈”。

此外,各县市还出现了以下亮点:一是全域旅游领导小组由党政一把手任双组长;二是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并且位列发改委之前;三是旅游局进入规划委员会,成为副主任单位;四是政府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建立财政对旅游的长期投入机制;五是政府成立全域旅游平台公司,引入PPP模式;六是建立以公安、海关、电信、银行等为卡口的全域旅游发展指数;七是建立股权多元化的居民参与旅游机制;八是在农业、工业、商务、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领域打造一批多业融合旅游示范基地和可向公众开放的社会资源访问点。

(二)新模式不断涌现

1.省市经验与模式

浙江省实行以建设特色小镇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山东省全域旅游实行“挂图作战”。湖南全省打造全域旅游基地。福建打造全域生态旅游省旅游目的地。贵州打造全域山地旅游目的地。海南实施“点-线-面”全域旅游发展战略。

2.地市经验与模式

桂林实行“两江四湖”全域旅游区创建模式。阿坝州用全域旅游理念重建家园。苏州实行全域旅游生活目的地创建模式。泰州实行全域节事驱动示范区创建模式。张家界以全域旅游理念建设旅游强市。敦化市以“5A级景区引领一区多基地模式”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3.县区经验与模式

阳朔实行“全域生态+高新业态”全域旅游创建模式。琼海实行“共享田园”全域旅游创建模式。丽水以“两山”理论统领全域旅游建设。济源推动全域旅游“一体化”发展。都江堰以创建国际旅游名城为导向发展全域旅游。长白山以“统筹融合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五大连池“以药泉产业为支撑、药泉文化为内涵”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长沙市望城区以“三大工程”统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醴陵推行“瓷文化主题旅游目的地”创建模式。腾冲推出全域旅游创建的“1+7”实践。

五、成效初现

(一)体制机制创新

1.“1+3+N”综合体制改革效果显著

到2017年5月陕西省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目前,全国已有23个省(区、市)、155个地(市)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已设立旅游警察机构131家、旅游工商分局机构77家、旅游巡回法庭机构221家,旅游市场综合监管体制机制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其中,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都成立了全域旅游发展领导小组,91个地市中有60家成立了旅委和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旅游分局等管理机构;407个县中有80家成立了旅委,70家成立了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旅游分局等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起旅游业综合管理体制机制。旅游部门与各地工商、交通、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共同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和旅游治安环境。许多地方为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建立科学的考核体制与机制,即不考核GDP,而把全域旅游发展纳入部门考核内容和作为干部晋升的重要依据。

2.“多规合一”有突破

所有的创建单位都在积极推进旅游规划创新和规划管理创新,大力推行多规合一,在体制机制与技术层面实现突破。一些好的做法有:一是把旅游局作为规委会的副主任单位或成员单位。二是把旅游纳入国民经济社会规划和其他产业规划之中,要求相关规划(如城市总体规划、农业规划、林业规划、交通道路规划、水利规划、村镇规划等)将旅游元素融入进去。三是建立“多规合一”的大数据库,以信息化为手段,纳入的信息涉及发改、规划、国土、环保、旅游等多部门的空间规划数据及业务数据。四是各部门之间空间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办理及审批流程优化,通过“多规合一”平台进行业务协同和审批管理。五是规范和完善旅游主管部门参与项目会审制度。全域旅游将推动国民权利制度、产业制度、产权制度、部门法等改革,从而引发整个社会的变化,成为中国经济社会改革的破冰产业。

3.统计改革亮点不断

目前,86%的创建单位对旅游统计制度进行了改革创新。湖南、黑龙江、吉林、山东等地积极探索有效的全域旅游统计指数和统计方法,出现了一些亮点和突破性工作。湖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针对全域旅游发展“大口径”与部门统计“小范围”不相适应、旅游统计软硬件平台建设与旅游统计发展不相适应、“全口径”的统计数据与“小行业”的管理职能不相适应等诸多问题,积极探索创新旅游统计的方式方法,使旅游统计更好的服务全域旅游发展。黑龙江省建立旅游统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副省长任总召集人,全面统筹全省旅游统计工作,有效整合部门统计资源,建立健全涉旅统计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利用部门大数据完善旅游统计数据收集、整理、评估、分析工作,真实、准确反映全省旅游市场状况,为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判断形势、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天台县建立1725家产业测算的单位名录,并实施了网上统一报送。

各地的做法总结起来,旅游统计工作的亮点:一是要有统计制度;二是要有统计队伍;三是要有统计经费;四是要有反映旅游运行的关键统计指标体系;五是要与旅游大数据融合;六是能够可视化展示和辅助旅游决策。


4.区域统筹发展机制正在形成

在全域旅游创建过程中,各地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创新区域统筹发展机制,发挥旅游业的全域综合带动效应。首先是产业统筹,打通规划、部门和产业之间的关系,形成“多规合一、部门联动、产业融合”的一体化实施机制。一些地方创新规划的编制组织形式,旅游规划由政府牵头,多部门共同编制。其次是城乡统筹,地方政府通过发展城乡旅游公共交通、城乡旅游标识标牌系统,促进城乡旅游公共服务均等化。最后是区域统筹,各地积极促进区内各行政区之间的合作,同时加强区域内和区域外的合作。如黑龙江五大连池市就建立了五大连池市、五大连池景区、农垦集团、森工集团等多区域合作创建区,发挥了良好的效果;云南香格里拉市召开了香格里拉地区11市县区域旅游合作大会,并成立了区域旅游合作联盟。


5.形成了全域旅游政策体系

国家旅游局加强顶层设计,与发改委、农业部、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国土资源部、教育部、体育总局、中医药局等多个部门合作,先后发布了《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关于实施旅游休闲重大工程的通知》《关于组织开展国家现代农业庄园创建工作的通知》等指导文件,以及《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水上运动产业发展规划》《航空运动产业发展规划》等具有针对性的规划文件,对此类新兴旅游方式进行规划和指导。国家旅游局积极对接相关部门,多措并举、全面发力,全域旅游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从“点上发力”到“系统推进”的政策革命。

98%的创建单位出台了《创建实施方案》《创建实施意见》《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全域旅游发展奖励办法》《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或《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待续)

广州智汇景区管理公司  北京智汇景区管理公司
克雷埃逊营销策划公司  智汇文旅规划设计院  申智工程咨询公司
CopyRight 2019 广州智汇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11769号 粤公网安备 44188102000090号
网站建设:唯诺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