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题公园变迁史:迪士尼与古镇殊途同归(二)
发布时间:2016-04-06浏览量:2606

       古镇式主题公园与迪斯尼精神上的速途同归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主题乐园的开发与管理活动并不单纯旨在为大众创造欢愉,而是在宏观经济和政治的驱动和限制下展开。以迪士尼而言,这并非是一个“哄小孩”的美国动画公司,而是一个包容万象的公司集群,旗下的电影发行品牌有华特迪士尼影片、试金石影片、好莱坞影片、米拉麦克斯影片、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和次元影业,它还拥有全美广播公司(ABC),ESPN体育频道,遍布世界的卡通电视网、唱片公司和众多一线明星,世界上最高水准的商业地产、豪华游轮和航线,其主题乐园中的娱乐项目也充满了美式的宣传教育和形象塑造。现有的产品,无论主题乐园中的娱乐项目、影视作品都严格遵守“政治正确”——不健康、非主流、另类的思想都不会出现。在那些带有迪士尼标记的动画或电影中,所有故事的核心价值都是爱国、忠诚、信念,正义,结局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happy ending。

广州智汇是以提供独特创意具有良好运营效果的高质量服务成果为己任的杰出智力机构,专注于游乐、休闲、健康三大产业,提供旅游策划、旅游规划、第三方专业顾问、运营管理等服务。

       而纵观中国五次主题公园建设热潮,我们也可以发现经济发展上的几次重大调整:首先是改革开放,人们的娱乐需求得到了重视。而后1992年起国企改革,大量人员失业,或者从“隐性失业”转变为“显性失业”,再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长期存在,国家政策试图通过半市场半计划经济的方式将失业人员“挤入”服务业中,发展三产。而在金融、会展等产业尚不发达的时期,新兴的旅游业与存在数千年的餐饮业相比,在“逼格”(即产业上的准入门槛和工人阶级的社会认同感)上占据优势,成为人们口中的“朝阳产业”,吸收了大量劳动力。1994年实行双休日制度,1996年地方政府把旅游业列入“九五”期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1999年实现黄金周休假制度,是旅游业发展进程中的三个里程碑事件。1999年,继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国有企业大批倒闭之后,国家改革也进入到第20个年头,国民人均经济水平有了长足进步,旅游业开始井喷。主题公园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又经历了两次热浪涌动,而上海迪士尼如此“不合时宜”地出现在“古镇”批量建设之中,则是中国第四次主题公园建设热潮最终的尾声,也与“古镇式主题公园”在精神上殊途同归。

       1998年签订引进迪士尼乐园合同之时,中方的顾虑在于如何引导人民接受这种“美式的价值观、消费观”,而从2016年初《功夫熊猫3》的失败和《疯狂动物城》的成功,却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传统符号象征性拼贴”的失败和“小镇青年闯荡大城市”唤起的共鸣。这时候人们才发现,30年来,中国也走过了一段相同的发展之路——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大规模人口迁徙创造出勒庞的“乌合之众”。休闲时间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高效而廉价的交通系统的普及,大小不一、规模不等的主题空间在日新月异的城市版图上,或者城郊的乡镇中滋生,成为追逐享乐的新兴有闲阶级的朝圣之地。因此,无论是迪士尼这样的“幻境”还是拈花湾这般的“古风”,其本质与西安的“锦秋之城”都是不一样的。即,后者是处于传统的压迫之中不得不表现出的空间形态,作为帝国的展示之用,而前者则是消费引导风格,旅游变成了消费的附属品,风格仅仅是一层用之即弃的皮,其本质则始终不离消费主义的主流。

广州智汇景区管理公司  北京智汇景区管理公司
克雷埃逊营销策划公司  智汇文旅规划设计院  申智工程咨询公司
CopyRight 2019 广州智汇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11769号 粤公网安备 44188102000090号
网站建设:唯诺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