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屋“再生”,香港从“金铺旅游”向文化旅游转型
发布时间:2018-06-01浏览量:2972

       在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一座历史建筑的命运将如何?拆除盖建写字楼、征收开发房地产、封闭隔离保护……在寸土寸金的香港,一股改造保育历史建筑的流行风尚正悄然兴起。位于香港岛北部的“小海湾”湾仔,那里是香港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有一座湛蓝的低矮建筑静静伫立,名字叫蓝屋。

       蓝屋成长史

       蓝屋全名为蓝屋建筑群,由三座紧密相连的历史建筑组成。1978年,当时的政府想为原本土灰色的蓝屋粉刷外墙,不料物料库只剩下水务署常用的蓝色油漆,只得把整座蓝屋外墙漆成蓝色。无心插柳柳成荫,如今这抹湛蓝已成为蓝屋乃至湾仔最具代表性的标志物。

       现有的蓝屋建筑物始建于1920年,迄今已有近百年历史。2009年12月,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的古物古迹办事处将蓝屋建筑群评为一级历史建筑。这栋独具岭南风味的建筑楼高四层,带有露台,层间高度达5米左右,和现在香港平均3米左右的层高相比,宽敞设计可谓十分“奢侈”。

       当时间来到新世纪,年迈的蓝屋站在了命运的交叉路口。修复还是重建?居民是否迁出?改造成社区中心还是旅游景点?一系列问题等待蓝屋的住户和有关政府部门协调解决。幸运的是,蓝屋的“再生”得到了特区政府的关注和支持。

蓝屋“再生”,香港从“金铺旅游”向文化旅游转型_旅游产业策划_旅游产业规划_旅游产业运营管理_广州智汇

       香港故事馆的记忆

       按照“再生”计划,蓝屋迎来了一位“新住户”——香港故事馆。这个开办在蓝屋一楼的民间博物馆不设门票,以开放的姿态欢迎八方来客,展示蓝屋及湾仔社区的民间艺术文化,并定期举办街坊和公众均可参与的“街坊饭聚”“蓝屋放映会”等活动。

       香港故事馆负责人称,每天蓝屋都要接待上百名游客。数据显示,2017年下半年有2.1万人次的旅人前来参观。除民间博物馆之外,蓝屋将了解香港历史文化、品味港味本地美食、购买精美文创商品、拍照留念优美建筑的四种元素融为一体,通过设立“时间关系”甜品店、“本地姜”素食店和蓝屋礼品店等非盈利社会企业,一站式解决游客的需求。

       在吸引外地游客的同时,蓝屋也带动了本地旅游业的活力。对于外地人来说,蓝屋代表着香港一段不为人知的珍贵回忆;而对于当地人来说,蓝屋仿佛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在蓝屋《尘埃满布:蓝屋旧物展》中展出的露出线头的旗袍、泛黄褪色的书信、由手表墨水笔和眼镜组成的“摩登三宝”,是几代香港人遗留在老城区的集体回忆,每个人都会回头留恋地张望。

       港味景观“连点成线”

       蓝屋虽小,却是日渐完善的香港历史建筑活化保育体系的缩影。一间蓝屋势单力薄,可当许许多多间的“蓝屋”星罗密布于港岛之上,交相辉映,便可聚拢成一片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景区。在香港11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1444幢历史建筑、117处法定古迹、60余家规模不一的博物馆和700多座庙宇,每年庆祝包括长洲太平清醮和关帝诞在内的18个传统节日。

       近年来,特区政府持续开发香港巨大的文化旅游潜力,并投入人力物力大力开发。2017年10月,特区政府旅游事务署在《香港旅游业发展蓝图》中提出,特区政府将促进本地历史古迹、文化、创意旅游发展,培育及拓展具香港特色的旅游产品和项目,将香港发展为世界级的首选旅游目的地。

       多项研究和调查显示,香港正从“金铺旅游”向文化旅游转型,游客更愿意把钱花在文化娱乐项目上。然而,经济收益固然重要,保育本地文化历史建筑却有着更深远的影响,它对塑造城市精神和身份认同感有着重要意义。

广州智汇景区管理公司  北京智汇景区管理公司
克雷埃逊营销策划公司  智汇文旅规划设计院  申智工程咨询公司
CopyRight 2019 广州智汇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11769号 粤公网安备 44188102000090号
网站建设:唯诺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