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文化+旅游” 扶贫见成效
发布时间:2018-06-29浏览量:2265

陇南:“文化+旅游” 扶贫见成效_乡村旅游策划_乡村旅游规划_乡村旅游运营管理_广州智汇

       甘、川、陕三省交界处,巍巍秦岭高耸入云,文县资源富集、气候宜人、多民族聚居,素有“陇上江南”的美誉,却因山大沟深、石多土薄,且地质灾害频发,成为甘肃乃至全国的深度贫困地区。近年来,文县非常重视旅游业发展,围绕“文旅强县”的战略目标,以发展旅游产业促进脱贫减贫,取得了良好成效。

       政府牵头,文旅扶贫显成效

       近年来,文县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了以白马河景区、碧口古镇景区、天池景区为核心,以各乡村旅游扶贫村为节点的“三心驱动、多点布局”的旅游空间布局。

       陇南文县素有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文艺表演《天池神韵》设在文县天池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疑似天上落”的一汪碧泉四周,聚集着数千名慕名而来的游客,白马山歌、洋汤号子……地域特色鲜明的节目令观众目不暇接。

       今年的旅游节还包括游览天池和黄林沟、体验白马民俗风情、采摘茶叶等活动。文县县长张立新表示,该旅游节是文县树立品牌、全力打造旅游发展大环境的一个缩影,以期实现“以节造势、以节促游、以游兴市”,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开展。除陇南文县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外,当地近年来还组织了白马人火把节、拜水节、碧口乡村旅游节等活动,大大提升了文县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提升了居民的收入。

       乡村旅游,让古村落“旧貌换新颜”

       白马藏族是一个古老的部族,文县是其最重要的分布地之一。在文县铁楼乡草河坝村,遒劲粗犷的池哥昼、火圈舞正在上演。精彩的民俗表演、独具特色的白马民居,为这座久藏深山的村寨带来了数万名远方的客人。

       除草河坝村外,在白马特色民居和人文景观保存较完好的石门沟、李子坝等村落,都有这样的民居。政府依托白马民俗文化,鼓励周边农民修缮庭院建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开展白马民俗文化体验活动,有效拉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2017年,政府对18家开办农家乐的贫困户发放补助资金,每户2万元,并开办景区知识、农家乐服务规范、基本厨艺等专项培训,培训从业人员320人次。今年1月至5月全县共接待游客52.42万人次,累计综合收入2.38亿元。

       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特色产品的外销。当地政府打造“生态+游购”模式,把农村生态资源和特色种植融入乡村旅游,开发特色商品和旅游购物平台,贾昌柿饼、中寨纹党参、碧口茶叶等深受游客青睐。

       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焕发生机

       白马人的沙嘎帽、服饰、饮食、装饰艺术等也都独具魅力。当地负责人无不感慨,文县坐拥民俗文化资源富矿,而如何开发民俗资源成了扶贫工作的关键。近年来,当地深入挖掘并保护中寨琵琶弹唱、玉垒花灯戏、洋汤号子等地域文化旅游资源,先后成立了白马河石门沟民族花艺术团、白马民俗原生态表演队以及白马河琵琶弹唱队等,积极打造白马原生态旅游文化品牌,吸引旅游消费人群,吸引众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发展,使乡村旅游扶贫的示范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值得一提的是,文县民俗文化还吸引了全国文创专家的目光。“我最早走进白马村寨是在2012年,当时就被独特且保存完好的原生态民俗文化吸引,后来我们用四年半的时间,12次进村考察收集当地的民俗图案和装饰艺术,搭建白马藏族图谱数据库平台,其中有6000多个民俗图案。”北京联合大学教授邓亚楠表示,通过搭建数据库、开展文创研发、培养创作人才,白马民俗文化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和喜爱。

广州智汇景区管理公司  北京智汇景区管理公司
克雷埃逊营销策划公司  智汇文旅规划设计院  申智工程咨询公司
CopyRight 2019 广州智汇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11769号 粤公网安备 44188102000090号
网站建设:唯诺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