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森林旅游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类风景名胜区、森林浴场等发展势头良好。然而,森林旅游也面临粗放发展等一系列问题,重开发、轻保护的弊端凸显。在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如何通过产品提升实现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平衡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都是值得探讨并解决的问题。
旅游引领林业发展方式转型
1982年9月25日,我国第一个森林公园——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成立,标志着我国森林旅游发展揭开序幕。“旅游胜地张家界能从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林场,成为世界著名风景旅游区,实现了更多的价值,这其中离不开旅游与林业的相融相合。”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森林旅游中心主任马朝洪说。近年来,对于大多数国有林场来讲,“靠山吃林”的发展路子正在改变,越来越多的林场正以时尚的方式——旅游,探寻新的发展模式。
无独有偶,广西河池市国有林场瞄准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前景,大力发展森林特色新兴产业,积极推进林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国有林场通过森林资源培育,在为社会提供大量木材的同时,形成了许多极具旅游开发潜力的森林景观资源,成为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的主导力量。
“部分林场推出了康养等森林旅游线路,游客量持续增加。旅游旺季,林场周边旅馆的床位几乎天天爆满。”河池市委常委、副市长齐联介绍。目前,河池市建立森林公园6处,国家湿地公园3处,国有林场已成为展现美丽河池形象的发力点、森林康养旅游的最佳点、森林生态文化的建设点。“多年的实践证明,建设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是协调保护与发展、生态与产业的最佳途径之一,更是弘扬与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最佳途径之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郭青俊说。
森林旅游向多业态发展
近40年里,森林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森林的价值发生了变化:从“砍树卖木材”转变为“看树卖景观”、从“把林产品运出去”转变为“把游客引进来”。截至2017年底,全国森林公园总数达3505处,湿地公园1699处,国家沙漠公园91处,自然保护区2750处,森林公园的游步道总长度达8.77万公里,接待床位105.68万张。2017年全国森林旅游游客量达到13.9亿人次,从业人员120万人,综合产值1.1万亿元,森林旅游呈现多元化发展。
马朝洪说,随着公众出游选择日益丰富,简单的、以观光为主的旅游产品已经无法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在产业升级的大形势下,森林旅游正从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旅游与森林体验、森林康养、休闲度假、自然教育、山地运动、生态露营等多业态并重的方向转变。
形成产业共融发展格局
在森林旅游蓬勃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我国各类森林旅游地已超过9000处,但大部分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不到5%的森林旅游地支撑了我国森林旅游的“半壁江山”。表面上,少数森林旅游地在节假日人满为患,大部分森林旅游地依然是门可罗雀,实则反映出了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很低。此外,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也一直存在。在看到森林旅游发展前景乐观的同时,也应看到可能对环境带来的潜在危害,森林旅游仍面临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森林旅游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森林旅游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未来森林旅游的发展,要以保护森林资源为前提。”业界专家表示,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森林旅游不再是单一景区的发展形式,而是依托森林生态资源,融入旅游、休闲、医疗、度假、文化、娱乐、运动、养生、养老等健康服务新理念,整合商业、教育、金融等,形成的一个多元组合,产业共融、业态相生的区域综合发展结构。
克雷埃逊营销策划公司 智汇文旅规划设计院 申智工程咨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