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产业,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拍照留影买特产的“打卡式”旅游,而是希望获得更丰富优质的旅游体验。未来我国文化旅游不仅要依托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还需要面向当代生活创新产品和业态,以市场力量激发文化旅游市场活力——
沿宫墙漫步观灯赏月,到畅音阁听首小曲,去欣赏投影在金色琉璃瓦上的《千里江山图卷》……近日,数千名观众走进故宫博物院赏灯。这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次举办“灯会”,也是紫禁城古建筑群首次在晚间被较大规模点亮,更是故宫博物院首次在晚间免费对预约公众开放。故宫博物院的这三个首次,不仅让故宫刷爆朋友圈,也再次将以故宫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旅游项目推向了公众视野。
旅游开发要“接地气”
“公众出游的高频化、对精神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重视,都促使目的地和景区不断创新。”驴妈妈品牌部负责人李秋研表示,以“紫禁城里过大年”为代表的景区,与之前的文化旅游产品不同,景区更加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更多体验式、沉浸式场景,这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
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古镇、古街、文化馆、博物馆等都举办了特色“年味”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到景区体验春节民俗。比如,青海省博物馆以文字版、图版、主题动画、3D炫屏、数字魔屏等为辅助手段,让游客感受唐蕃古道的繁荣盛况,了解其对沿线地区的重要意义,备受游客欢迎;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推出的“春节七天不打烊,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游客可以通过影像、VR眼镜参与互动,了解南海历史文化,不仅受到了成人游客的欢迎,也吸引了很多小朋友参与互动。
不过,体验式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并非一帆风顺。春节前,西安钟楼旁的一个“变脸兵马俑”交互式体验设备迅速走红。所谓“变脸兵马俑”,就是游客可以通过电脑扫描脸部照片,将自己的面部表情投影到巨型“兵马俑”的屏幕上,如同自己变身为“兵马俑”一样。特殊的体验效果、风格迥异的形象,民众对此也是褒贬不一,有人表示“有意思”,也有人吐槽“太诡异”,甚至指责“有损文化主题”。最终,由于争议太大,“变脸兵马俑”仅亮相一天就被移除。
无独有偶。去年底,西安一家以兵马俑为主题的酒店上了热搜。这家酒店对兵马俑可谓“物尽其用”,在房间门口、卫生间、床前等位置都放置了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兵马俑。在一项“敢不敢入驻兵马俑酒店”的调查中,近90%的用户认为酒店设计“太夸张”。
“旅游产品开发不是简单的符号移植,一定要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中国旅游研究院博士韩元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真正受到游客青睐的旅游产品,要迎合老百姓对于高品质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通过高水平商业开发,在亲民、便民、惠民等上面下功夫,才能走出一条新路。
克雷埃逊营销策划公司 智汇文旅规划设计院 申智工程咨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