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引民族文化活水,“全域旅游”把“盆景”串成风景
发布时间:2019-01-11浏览量:2222

       “让我们相约在春季。春天的贵州,处处‘桃花源’,杜鹃、樱花、桃花、油菜花,竞相绽放,百里杜鹃、万亩樱花惊艳世人。”2019年伊始,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出邀请信,广邀海内外游客前来多彩贵州旅游。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贵州旅游成绩优异:梵净山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晋级国家5A级景区,全省4A级景区首度破百;厕所革命、旅游扶贫工作受到社会广泛肯定;全年接待游客超9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9000亿元。

       2016年,省委、省政府把大旅游作为全省“三块长板”之一,明确提出推动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旅游主管部门的综合协调职能得到增强,满足了贵州大旅游发展的需求。得天时、占地利、聚人和的贵州旅游,迎来井喷——2016年共接待游客5.3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5027亿元,旅游业成为贵州支柱产业;2017年共接待游客7.44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100亿元,接待游客人次占全国第二位,旅游收入挤进全国前三。黄果树、赤水大瀑布、西江千户苗寨等传统精品景区持续火爆,乡村游、温泉游、康体游等新业态受市场追捧,贵安新区云漫湖巴塞尔狂欢节、非遗周末聚等等新产品备受游客青睐。

       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支撑的山地特色旅游产业带,串联带动全省100个旅游景区、100个山地户外运动旅游基地和1000个特色旅游村寨,形成20条省内环行及联通省内外的重点精品线路。立体高速交通唤醒“沉睡已久”的资源,大生态激活发展大旅游底气,以“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为核心标识的文化旅游品牌升温。

       旅游是“点绿成金”的魔术手,“山地公园省”的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大旅游产业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成为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贵州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决胜脱贫攻坚的有效路径、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小人书、漾瓷茶杯琳琅满目,糍粑、棉花糖飘香诱人,苏式建筑把游客带回20世纪七八十年代。铜仁万山区投资20亿元在原万山汞矿遗址上连片开发建设的朱砂古镇景区,昔日荒废的工业遗址华丽变身游人如织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莲下鱼欢畅,干净整洁的黔北民居,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农家乐。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脱贫致富。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景式规划、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的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把多彩贵州的“盆景”串成风景。

       2017年8月,贵州成为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全域旅游成为贵州旅游发展的战略新定位。在百里杜鹃,通过多元化发展战略不断丰富旅游业态,推进产品提质升级。除了3月到6月的杜鹃花花期,着力打造景区“四季游”,看花、观瀑、赛马、射箭,还能泡着温泉赏雪,游客一年四季都有了来百里杜鹃的理由。

       避暑旅游、户外运动、温泉养生、古镇民俗、生态观光等一批符合季节特征、资源禀赋和游客需求的新产品、新业态陆续推出,有效提升了产品业态的品质、品味和品牌,推动了旅游与工业、农业、交通、体育等深度融合。贵州引民族文化活水,浇旅游产业之花,打造文旅融合升级版。

广州智汇景区管理公司  北京智汇景区管理公司
克雷埃逊营销策划公司  智汇文旅规划设计院  申智工程咨询公司
CopyRight 2019 广州智汇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11769号 粤公网安备 44188102000090号
网站建设:唯诺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