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积极探索文化旅游融合 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发布时间:2019-01-11浏览量:2519

       近年来,湖南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大湘西地区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规划,明确文旅设施在设计、施工、建设、资金等方面要与全域旅游项目有效整合,抓好乡村文化设施与旅游景点的融合建设。

       (一)将公共文化设施纳入旅游整体规划。如,通道县将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县域旅游整体规划,融入侗族元素,戏台屋顶采用侗族建筑结构,戏台背景墙绘制侗族图案,文化器材室储备侗族芦笙、琵琶等,让文化设施成为县域旅游的靓丽风景。

       (二)把公共文化设施打造成乡村旅游热点。炎陵县十都镇洋歧村在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中融入畲族文化元素,搭建具有民俗特色的戏台,让客家山歌、民俗小吃、“三人龙”“火星龙”成为乡村旅游的新热点。中村乡龙渣村充分利用12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和戏台,开展瑶族风情表演,带动了周边310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三)利用公共文旅设施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古丈县墨戎苗寨整体打造成民俗风情风景区,通过农产品和苗绣手工艺品销售、吸纳农民就业、土地房屋出租、合作社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村民增收,旅游讲解、文化旅游演艺和餐饮服务等共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400余个,今年游客接待量预计将突破80万人次。

       乡村文化旅游演艺开辟群众增收新渠道

        在整合当地特色民族文化资源和非遗资源的基础上,以轻资产、精品化、原生态、接地气、可持续为目标,湖南多地打造了乡村文化旅游演艺品牌,带动当地群众通过参与演艺或经营农家乐等途径实现就业增收。

       (一)打造“轻资产”乡村演艺。凤凰县坚持文创引领、智本与资本协同发力,注重挖掘原生地域文化特色和内涵,探索通过“轻资产”运营打造了苗族风情剧《苗寨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剧《巫傩神歌》2台接地气的乡村旅游演艺节目,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其中,《苗寨故事》利用山江苗王府的四合院做剧场,由当地苗族群众演绎自己的生活情景, 汇集了凤凰县3个区域4种苗族唱腔,17类、共576套苗族服饰,27类苗族生活习俗,原汁原味地展示了湘西苗族迁徙史与民族风情,堪称一部小型“苗族史诗剧”。但该剧总投资不到300万元,仅有53位演职人员,开演三年半共接待游客43万人次,门票收入5864万元。

       (二)组建民间文艺集团。近年来,常德鼎城区草坪镇通过组建民间文艺组织、打造文化节会品牌、扶持民间演艺发展等方式,推动民间文艺院团集团化发展。目前,全镇民间文艺剧团发展至37个,成立了草坪演艺集团、昌明演艺集团等3家演艺集团,形成了村村有剧团、组组有演员的群众文艺繁荣局面。

       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成为乡村旅游新热点

       (一)特色民族民俗文化带动区域旅游升温。近年来,湘西自治州深入挖掘当地特色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在州、县、乡、村各级层面累计打造了100多个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品牌,对带动农民脱贫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到湘西旅游观光的游客,70%是被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吸引而来。放眼全省,花垣县苗族赶秋节、安仁县赶分社、衡南县“二月八”、吉首鼓文化节、绥宁“四八”姑娘节、通道“大戊梁歌会”、城步“六月六山歌节”、桑植“民歌节”等特色民族节庆文化品牌持续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

       (二)特色节会活动助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慈利县组织广大乡村举办了“南山蟠桃节”“金秋赏月会”“洞溪辣椒节”“三合口茶文化节”“江垭年货会”等活动,在文艺演出的同时销售当地农产品。去年12月,在高峰土家族乡茅庵村举办的慈利县年货订购会暨“打硪号子”文化节,当天现场销售农产品近30万元,还有许多餐饮企业与农户签订了长期销售合同。此外,新宁“崀山脐橙节”“靖州杨梅节”“石门柑橘节”等一系列农商节会活动,均成为助推当地文化旅游和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三)特色非遗资源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立足贫困地区丰富的传统手工艺等非遗资源优势,积极盘活乡村文化设施,湖南成功培育了多个“非遗+扶贫”传统工艺项目。湘西花垣县石栏镇依托文化站设施资源,引进企业等社会力量实施了苗绣扶贫计划,在整个湘西自治州,共有苗绣培训基地20多个。在怀化通道县,“侗锦织造技艺”传习所培训了4000多名织娘,侗锦饰品远销国内外。

广州智汇景区管理公司  北京智汇景区管理公司
克雷埃逊营销策划公司  智汇文旅规划设计院  申智工程咨询公司
CopyRight 2019 广州智汇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11769号 粤公网安备 44188102000090号
网站建设:唯诺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