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6年10月,中国已经有123座主题乐园了。
从搜集的数据资料看,主题乐园面积越来越大,而且建得越来越快。
过去10年,国内的大型及特大型主题乐园屈指可数。但仅今年,中国就已经开放了21座主题乐园,还有20座主题乐园正在修建,这其中还包括韩国乐天世界、东方好莱坞、环球主题公园等几家特大型的世界级主题公园。
与60岁的迪士尼乐园比起来,中国的主题乐园还很年轻,但正在以其数十倍的速度建立起来。
主题乐园是门大生意
很显然,不管是像华侨城这样更早进入中国主题乐园市场的地产开发商,还是像迪士尼、默林娱乐这样的新进入者,都看中了中国人手里用于买开心或者买情怀的一笔钱。
这也正是建立主题乐园的经济基础和娱乐需求。
房地产公司高力国际还给这笔钱画了一道线:“按照国际经验,通常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一个国家或地区会出现成熟的旅游度假经济。”
2015年,中国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大型城市如上海的人均GDP已达1.5万美元。以地区经济为指向的主题乐园们集中围绕着中国的几大经济圈分布: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以及环渤海区都是大型及特大型主题乐园最密集的区域。其中,地区生产总值位列前三的广东、江苏和山东省,也恰好拥有最多乐园。
他人的成功无疑是让开发商们前赴后继的动力。
热度持续了60年的迪士尼主题乐园总是被奉为圭臬。这个主题乐园品牌去年的收入达到了161.62亿美元。每年入园的1.38亿游客在乐园的人均消费将近120美元。
尽管为了走入中国市场,迪士尼做了不小的妥协,出让了57%的股份给中国政府,罗伯特·艾格依旧认为上海是“1960年代华特·迪士尼(Walt Disney)本人在佛罗里达州中部购买土地以来,迪士尼碰到的最好机会”。
上海迪士尼圈定了周边3小时车程内的3.3亿居民作为终身消费者。
这个生意万达也在做,而且计划用5年内建成15-20家主题乐园的数量压过竞争对手。从房产到电影再到旅游,万达一直在打造所谓的文化产业闭环。按照王健林的话说,旅游不像其他行业容易更新换代,是个“长寿投资”。
尽管今年上半年,万达的收入结构发生了一点变化,文化集团收入增长了57%,占据总收入四分之一,但万达的收入大头依旧是房地产。
这也意味着,这门所谓的常青投资延续了万达以售养租的模式,还是为了反哺万达的核心业务。
“反哺”是不少国内开发商过去到现在都在用的套路:低成本获得土地使用权、大规模开发建成主题乐园、炒热片区、通过房地产变现。
27年前,国内最老牌也是最大牌之一的深圳华侨城,与香港中旅国际投资公司共同建立的锦绣中华,在之后将近10年时间里,都是很多主题公园的建造模板:用微缩景观展现大好河山。当时,不少并未真正去过巴黎的人,相册里会有与巴黎铁塔合影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刚去过像世界之窗这样的乐园。
1998年,已经有了不少主题乐园投资经验的华侨城建立了深圳欢乐谷。这种将主题公园开发和地产结合在一起的商业模式,引发大批旅游地产投资热潮。
然而万达现在做的,又比当年纯粹的商业地产模式多了一环。
万达在全国各地收购的旅行社们为万达城带去了70%的客源。前几天,万达旅业并入同程的消息刚坐实,尽管这看起来像是万达不得已的断腕,但同程擅长的线上与万达线下业务结合,也许能为主题公园引入更多的人流,这也正是万达的诉求。
克雷埃逊营销策划公司 智汇文旅规划设计院 申智工程咨询公司